當我們談論排斥時,我們實際上是指受者體內的免疫系統對異體或異種來源的細胞產生的免疫反應。在肝臟移植等實體器官移植中,排斥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干細胞由于其獨特的屬性,使得它們在免疫排斥問題上表現得相對復雜。
并不是所有的干細胞都會遭受排斥。例如,成體干細胞(如骨髓干細胞)通常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這意味著它們不太可能觸發強烈的免疫應答。事實上,骨髓干細胞移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可以在不完全匹配的受體中存活。
對于其他類型的干細胞,尤其是胚胎干細胞(ESCs)或是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些細胞由于具有較高的未分化性和潛在的無限增殖能力,可能在移植后引發較強的免疫反應。
在進行肝硬化的干細胞治療時,科學家們采取了幾種策略來減少排斥的可能性。一種是采用自體干細胞,即從患者自身提取干細胞,經過實驗室處理后再重新輸回患者體內。這種方法完全避免了排斥的風險,因為患者的身體不會對自己的細胞產生免疫反應。
為了降低異體干細胞的免疫原性,研究者們也在探索不同的修飾方法。例如,通過遺傳工程手段可以改變干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以減少它們被免疫系統識別的機會。此外,還有一些預處理方法,如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以降低受體的免疫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采取了上述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在考慮進行干細胞治療之前,醫生會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免疫系統的活性以及潛在的排斥風險進行全面評估。